在妞的印象中,台灣結婚傳統習俗都是在糕餅店特別訂製的大餅發送給『女方』親朋好友,男方只拿意思意思幾盒而已,記得裡面的大餅大多六大塊長方形或圓形塊狀,有魯肉蛋黃、鳳梨、豆沙……等等,吃起來跟中秋月餅口味與口感差不多,要不然就是訂做像三協成、新建成那種一大塊圓形的大餅,一次一種口味吃個過癮,老一輩的比較喜愛這味。
直到近十幾年,西式喜餅像是郭元益、依莎貝爾、高帽子….等紛紛打入結婚市場,其包裝華麗精緻、廣告浪漫唯美,加上裡面都是一堆小餅乾與巧克力,因此深受年輕人的喜愛,所以依比例來說,就變成中南部的婚禮較偏愛贈送傳統大餅,北部則是西式喜餅的天下。
妞個人是兩種都喜歡,大餅做得好吃的也不錯呢!西式則是較為精緻,但大多都偏甜,吃多也是感到膩,而且吃完多了外盒包裝,扔了又可惜,不扔又佔空間啊!
妞姐當年結婚時,姐夫可是大手筆,贈送給娘家親友都是一盒傳統大餅+一盒郭元益西式喜餅+一盒三協成(或新建成)大餅,讓親友們啥口味都能嘗到,所以訂婚前一天,家裡所有桌椅都搬移到一角,整間客廳都堆滿了各式各樣的喜餅,可惜當年沒買數位相機,不然我一定把整個壯觀的景象都拍下來留念。
至於妞本身,婚宴是在山東老家舉辦的,想當然一切都依照他們老家當地習俗辦理,所以就沒有像我姐當年那樣,依自己小倆口意見操辦婚禮的選擇權利啦!
小利老家的習俗也是有做喜餅送給來參加婚宴的親友的(跟台灣不一樣,他們是給男方親友的呢!),但那個喜餅既不是餡料豐富的大餅,也不是包裝精美的小餅乾,而是婆婆拿著麵粉、花生油、糖……等去讓人加工所製成的,看起來就是一個我手掌大的圓形小麵包,裡頭撕開沒有餡料,吃起來很像吐司或粗質麵包的口感,帶點花生油的油香味,我都把它們切開,抹點蒜泥麵包醬或果醬放進烤箱烤過再吃,還蠻不錯的。
再來就是炸豆子餅。
應該也是拿麵粉、油、糖…..去讓人加工而成的,吃起來油香硬脆,蠻像爽口的小零嘴,適合品茶聊天時邊吃。
一堆喜糖。
一份喜餅基本組合就是:
先取一個粉紅色的囍字內袋。
裡頭放了四個小圓餅,再抓一小把豆子餅,袋口綁緊。
再拿出一個深紅色不織布材質的囍字外包裝袋,將剛才放好喜餅和豆子的粉紅色內袋裝入,旁邊放入一些喜糖,若為男士者,多放一包喜煙,女士則無。
就這樣一份喜餅完成啦!
畢竟是傳統的農村地方,喜餅沒有豐富的餡料,也無華麗的包裝,就是一種簡單、純樸,讓人沾沾喜氣而已。
不過妞等回台灣時,再依狀況考量一下,還是會補送一些較為親近的親友咱們台灣的喜餅吧!目前較偏向西式的,不過一切還在計劃中囉!呵呵^^
不知道各位前輩們,當年你們的是選用何種喜餅呢?提供給妞參考一下呗!!